散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6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篇1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 散文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本单元的文体是散文,这些文章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写他(她)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感悟,可能来自一些重大事件的影响,但更可能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生活中、自然里,处处都有能触动你心灵的东西。从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触动作者的,不外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景致与事件,但它们都被作者捕捉到了,而且深深地印进了心里,触发了他(她)的情感律动,唤起了他(她)深藏于心中的各种经验和印象,流于笔端,形诸文字,莫不印下了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才情。读这些文章,就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体会他(她)的喜、怒、哀、乐,分享他(她)生命中的收获。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让我们一起从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品出滋味。

把经历与感悟抒写出来,需要丰富细腻的语言。单元的课文言辞优美,精妙动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揣摩,不仅要联系上下文的关键语句仔细品读,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从话面出发,读出话里的意思,读出深藏其中的情感。

2.单元内容与结构

⑴阅读的三个层次

本单元在散文这个体裁前提下,选编了五课共六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的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文章分为基本阅读三课共四篇,扩展阅读两课共两篇。它们分别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霞》、《我的家在哪里?》、张洁的《拣麦穗》;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余光中的《沙田山居》。

除了教科书中的`基本阅读和扩展阅读,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深学生对所学文本的体会,拓宽他们的阅读面,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的部分,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散文全集》,引导学生在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荷香月色之后,能进一步地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能力和感受能力。

⑵表达交流活动

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是“打开心灵之门”,该活动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方法。着重训练学生的感受能力、联想能力和.写作能力。

⑶点击链接短文

为配合表达交流活动的进行,本单元的点击链接提供了两篇短文,即有关语言的《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和有关散文.写作的《叙述纵横求变化》。

《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可以在活动指导课后提醒学生阅读,并发动学生利用种工具查找表达人的各种心理感受的熟语,完成表达交流活动的第一题,为文章的.写作做词语准备,强化学生运用生动活泼,言简意明的熟语来表情达意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叙述纵横求变化》对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作文训练有理论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阅读这篇知识短文。如果在“表达交流活动”的1个学时中有时间,也可以在课内完成。

二 课文教学

9 荷塘月色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⑵基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作者内心的郁闷由来已久,郁结之深且难以释怀。“不平静”只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来由,是作者.写作的背景与导因。至于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一个荷塘,我们切入文章的真正的“文眼”应该是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文章看,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的自由感,以及对此的体认。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和谐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

其实,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作者在荷塘月色之中,这里的一切无不与他的心境相契合。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无不让人倾心与沉静。在这样的气氛里,作者感到了短暂的宁静与快乐。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既要感受他沉重的烦恼,也要体会他这种暂得的“自由”,这样,才能与他一道分享他所体验到的内心的喜悦,以及他心灵里那微妙的律动。

短暂的超然物外之后,总要回到现实中,所以体会到了无边的荷香月色之后,作者不无怅惘地写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孤寂与失落之痛呢?正如英国诗人济慈所说的“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短暂的独处之后,作者还是要回到令人憋闷的现实中来,正因为如此,月下荷塘式的暂时之美就显得分外的锥心刺骨而令人感伤了。这是自由的独处境界与不自由的现实人生之间的矛盾,也是一种对人生,尤其是人生中的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伤,其中,又暗含着对过去幸福欢乐的一种贪恋与向往。所以在品味苦涩之余,心绪又转化成对逝去的美丽的追想,自然而然引起强烈的历史同化感,也就是文章后半部所出现的“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所在的部分。

的确,月下荷塘的恬静和江南采莲的盛景,都是短暂而不可及的。这种怅惘和失落感,正是作者内心渴望宁静的一种情绪流露。

⑶精华鉴赏

文章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文辞优美,历来为人称颂。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带给人多重的审美感受。

一是“通感”。它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读者的听觉、视觉、嗅觉等沟通起来。比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采用“通感”的手法,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觉,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使文章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是“比拟”。它将物拟成人,或将人拟成物,或将一物拟作另一物。它不仅使描画对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还能起到化静为动的神奇作用。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朵儿的”一句,“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句,叶子风姿绰约,流水含情脉脉,物静而情动,怎不惹人怜爱。

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双声叠韵词。这些词除了精确表情达意外,在音节上更是给人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几段文字可以说是文章的精华所在,可以多让学生朗读,甚至背诵,以充分体会其文辞的优美动人。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理解作者漫步荷塘时的心态。这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参考答案:“另一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没有痛苦的世界。

此时的作者与平时的作者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篇2

语文必修1单元一测试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u) 百舸(gě) 慰藉(jiè) 强人所难(qiǎng)

B.谤讥(bàng) 寥廓(liáo) 胆怯(qiè) 浪遏飞舟(è)

C.忸怩(nǐ) 丰腴(yú) 戛然而止(gá) 有恃无恐(shì)

D.青荇(xìng) 谥号(yì) 挟持(xié) 怒发冲冠(guān)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慷概 主宰 风华正茂

B.岐视 废墟 激浊扬清

C.天纶之乐 斑斓 鱼翔浅底

D.榆阴 星晨 追朔

3.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种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位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摩 D.品味 贯注 揣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读鲁迅的作品,你会随着作品一起愤怒、忧伤、欢喜,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掩卷失笑,叹为观止。

B.当时,解放区的大秧歌、活报剧一类下里巴人的节目,受到城里人极大的欢迎。

C.喜剧中的正面人物也应具有喜剧性,可这部喜剧中的两个正面人物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与整个影片的气氛极不协调。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5.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

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的打击。

D.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B.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

《雪花的快乐》等。

C.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词牌名,它规定这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这首词的内容。

二、名句填空(7分):

8、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 长沙》)

______________,岁岁重阳。今又重阳,______________。(《采桑子 重阳》)

9、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浪淘沙.北戴河》)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篇3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1.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入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对个人:有利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

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低收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

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依法纳税

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的原因

原因:社会主义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

意义:为国家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怎么办——依法纳税的要求(个人、国家)

依法自觉纳税、诚信纳税;坚决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增强对税收征管使用的监督意识。

高中政治拿不到高分,那是因为你缺少答题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问我,高中政治到底怎么才能学好?等一些学习方法类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泛泛,要想学好,还得多加练习思考,在考试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热点要求谈谈对此类题的认识,此类题一般提供材料内容很普遍,贴近现实生活。

但是问题本身无任何提示语言,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失分较多。就政治典型例题从经济、哲学、政治常识角度为各位同学讲解一下此类题的解法。

一、主要设问方式:

设问有“如何认识___”、“如何看待___”、“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或行为”、“对____进行分析说明”(没有明确分析说明什么)、“评析、评价什么行为”等等。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角度(注意具体知识范围)

1

如果出题角度从有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

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

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作用。

例1、__年第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直接体现。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试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①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税收收入稳定增长。(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其原因有三:A、我国国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C、我国广大公民依法纳税、自觉纳税意识的增强,是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使财政收入得到了切实保证,为国家职能行使奠定了物质基础。(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2

如果题干从不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

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实质是什么?

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

④“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应该怎么做?

例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

了一种偏向,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不同地区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有些问题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

试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①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地区、行业存在不可忽略的收入差距问题。(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这种差距的出现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

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缩小差距的根本措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和在就业工作;通过税收政策、分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大“三农”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

3

如果题干从不全面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

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或行为?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

③这种经济现象或行为有什么作用?

④解决此问题还有那些途径,或者需要什么条件?

4

如果是分析或认识材料中的现象、行为、措施。而且有多个现象、行为或措施。则答题步骤为

①分别找出材料中的每一项现象、行为、措施。

②分别阐明每项正确的现象、行为、措施符合了什么原理、每项错误的现象、行为、措施违背了什么原理,应该怎么做。

答题模式为:题中的现象、行为、措施符合或违背了什么原理,要求。

例4、某市一些企业超标排放工业污水,居民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煤矿烟尘和汽车尾气造成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水污染严重,群众呼声强烈。该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指示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法人代表绳之以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评价该市政府的行为。

参考答案:

①该市政府采取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是在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表明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和利益,体现了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该市政府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

③该市政府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是在履行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该市政府指示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法人代表绳之以法,违背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政府应该严格依法行政。

(二)哲学常识角度

哲学常识题虽不同于经济常识题,哲学类题答题一般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步法,哲学中的“谈认识”题大致相同,即:

①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

②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③“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例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握好“分类指导”这一原则。更好地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政施策,该抑制的坚决抑制,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好。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更加重视缓解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试用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①上述要求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因此我们做工作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而且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③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分类指导”这一原则,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不同的指导。该抑制的坚决抑制,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注意:

评价类的试题在回答中,首先要做出判断。如果教学中或做题中能把握“谈认识”类题的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得分率,做到遇题不乱,胸有成竹。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篇4

高中地理必修1单元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1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行星地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座号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

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A.华盛顿时间14:00~16:00B.北京时间14:00~16:00C.华盛顿时间2l:00~23:00D.北京时间21:00~23:00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2一3题。

2.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B.中山站C.长城站D.南极点3.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A.①B.②C.③D.④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A.0°B.23°26′C.66°34′D.90°5.夏至日这一天,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6.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氮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目冕层某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7~9题。

7.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A.中亚B.西亚C.东南亚D.南欧8.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A.滇B.湘C.皖D.鄂9.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一大一小的变化。

该月是:A.3月B.6月C.9月

高中地理必修1单元测试题(人教版)1第2页共12页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篇5

必修1古典诗歌单元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 单元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

(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 课文教学

14 《诗经》两首

1.课文解读

静 女

⑴基本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B”,扬雄《方言》:“B,谓B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⑶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⑴基本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

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回忆。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第二章:从“乘彼墙”到“以我贿迁”。

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第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

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

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

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

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第五章:从“三岁为妇”到“躬自悼矣”。

这一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A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

第六章:从“及尔偕老”到“亦已焉哉”。

这一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篇6

必修1传记单元

粤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传记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2.单元的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两个层次

本单元包括三篇“基本阅读”课文:《“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另有两篇“扩展阅读”文章:描写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这几篇传记文的传主有着不同的国籍、身份、精神品性和历史成就。从文体上说,这些文章包括了“他传”和“自传”,每篇传记文都有着不同的.写作特点。教学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篇“基本阅读”课文上,将两篇“扩展阅读”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补充说明。

(2)表达交流活动

本单元的活动课是“人物访谈,学写传记”和“关注自我,学写自传”。这是根据传记文的课堂学习需要而展开的活动。同学们在课文里所学到的传记文的不同观察角度和多种写法,可以作为描写现实生活人物的指导和借鉴,以便为不同个性特征的人选择不同的传记写法,或者尝试着为同一个人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同学们在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已知宇宙里最为丰富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最为复杂的生命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生活的最高目标之一,是尽可能地开掘个人的.生命价值。传记是直接、多层面、显性和隐性地表现人的世界、人的生命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是求索人类价值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传记文的阅读、学习和.写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与人们终生相关的活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在允许的范围里,更多地阅读一些优秀的传记作品,尽可能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完成本单元的活动。

(3)点击链接短文

本单元“点击链接”了传记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放言述说平生事》介绍了传记文体的特点和写好传记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问题。教学时,可以先把这些知识灵活地贯穿在具体的课文中,然后,在指导学生“学写传记”时再进行总括,使学生对传记文体既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借鉴和有所选择。

《读书“三到”始知书》主要谈论了“眼到、心到、手到,是我们读好书的前提和基础”。毫无疑问,读好传记作品,也必须要“三到”。

二 课文教学

4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⑵基本解读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卓著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以民众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思想以及他领导的推翻中国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其巨大深远的影响。本篇节选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出自陈廷一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世纪伟人――孙中山》。

这篇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描写传主孙中山的日常生活细节,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出的孙中山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要书写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复杂行为历程的人物对象,既可以展示传主自身的重要的政治观念或重大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像这篇文章一样,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又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同时这样的传记写法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这篇文章首先讲述了孙中山被冠以“布衣总统”的一段有趣故事:年青时的孙中山平凡为一介布衣时却怀有“傲王侯”之大志;然后,从孙中山的居住 、衣着、饮食、出行等一些生活细节,多方面地展示出,孙中山虽然贵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却仍然保持着“布衣”的特点,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总统”,而他的“布衣”特点恰恰符合了他的“民主”、“平等”、“权利”、“博爱”等政治理想,从而写出了这个总统的独特性。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甘于淡泊”是孙中山作为“布衣总统”的突出特点。此题命题意图是,在把握课文主题、掌握这篇传记文基本写法的基础上,联系当代生活和个人认识,进一步予以思考。

参考答案:对“甘于淡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也可以是部分的赞成或否定,重要的是引发大家对于现实、文明社会发展、个人价值标准等问题的思考。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引发学生从民众的角度来理解传主孙中山的思想意义,同时对当时民众的热情又予以现代反思。

参考答案 希望学生回到课文中再次细读此段情景的描写来理解“大总统万岁”的群众呼声。(1)孙中山基本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是以民众为核心的,“民主”、“平等”、“权利”等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因此,孙中山受到了民众的爱戴和拥护。(2)孙中山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民本思想,遇事首先想着百姓,避免惊扰百姓。孙中山尊重民众,同时也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和支持。(3)“大总统万岁”的口号,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不妥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百姓的个人崇拜、将孙中山与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类比的封建时代的思想倾向。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强化学生的语感,以理解文章的生动性。

参考答案 “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比拟(拟声),比喻。“睡狮”的比喻意义,参见相关资料的解释。

3.相关资料

(1)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

必修1散文单元教案设计【6篇】

http://m.cnmmxh.com/zuowendaquan/44412.html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