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1

端午节的记忆:我家乡的风俗与美食

一缕粽香,一份思念,是我对家乡端午节的深刻记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是想起家乡的端午节,那是一个充满欢笑和温馨的节日。

端午节,家乡的人们总是忙碌起来。他们早早地开始准备,将糯米和粽叶清洗干净,准备包粽子所需的馅料。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们互相协作,笑声和谈话声充满了整个屋子。孩子们则在一旁好奇地观察,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对端午节的期待。

到了端午节当天,早晨的阳光照亮了大地。家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将糯米包成三角形,放在锅中煮熟。不久,厨房里弥漫着浓郁的糯米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这时候,孩子们开始欢呼雀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品尝粽子。

在吃过粽子之后,家乡的人们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活动。比如,赛龙舟是家乡端午节的一大亮点。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聚集在河边,观看龙舟比赛。船上的选手们奋力划桨,观众们为他们加油鼓劲,场面热闹非凡。

除了赛龙舟,家乡的端午节还有挂艾草、佩香囊、赛太阳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但在我心中,它们是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上,人们还会在门前挂上菖蒲叶,燃起雄黄酒,驱邪避祟。这些看似简单的习俗,却寄托着家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家乡,但每逢端午节,我总会想起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家乡。那香甜的粽子、热闹的龙舟比赛、家人们的笑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都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

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2

端午的寓意吉祥的习俗有:

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据考证,粽子的起源说法是“投江祭屈原”。

2.赛龙舟:据《史记》记载,屈原名平,楚王宠妃子兰之弟昭仪怀壁,今湖北宜昌市。当楚国危机之时,于农历五月五日,抱石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百姓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包了好多粽子,扔到水里喂鱼虾,想让它们不吃屈原的身体,由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3.佩戴五色丝:五色丝象征五色龙,系五色丝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在端午节日早晨,趁露水未干,将五色丝绳拧成一股再戴在儿童手腕上或颈项上,可避病除魔,祛除妖邪。五色丝还可系在门首、箱柜、床楣等处。

4.挂艾草和菖蒲:挂艾草和菖蒲的习俗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把两样植物挂在门楣上或窗户上。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5.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一般只用于外敷,饮用雄黄酒比较少见。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中华民族很久以前就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6.洗草药水:草药水一般是由艾草、菖蒲、柚叶等具有毒性或者味苦的植物熬制而成,据说可以祛百疾除百病。

7.画额:是用雄黄写在额上避邪驱瘟之意。古语曰:“五月五日为重午,俗传是夕蛇咬人,有盛法以雄黄、朱索,芷等绘成王状,钉于门户,皆以秘戏五月神明,百虫不啮”。

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3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而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习俗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好的时光,感受家乡的独特韵味。

端午节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家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我们会煮一锅香喷喷的粽子,这是家乡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家人们还会在房前屋后挂上艾草和菖蒲,据说这是为了驱邪避灾,保卫家人平安。

在中午时分,我们会举行一个有趣的活动,那就是赛龙舟。村里的年轻人都会参加,他们身穿统一的服装,手握船桨,整齐划一地站在龙舟上。当比赛开始时,观众们都会为他们加油助威,场面热闹非凡。

晚上,我们会在家门口挂上一只只小粽子,这是家乡独特的习俗。我们称它为“荷包”,形状各异,色彩斑斓。传说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被放逐后,投江自尽,村民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便在江面上撒下糯米,让鱼虾吃饱不去吃屈原的遗体。

在家乡的端午节里,我们不仅品尝美食,还传承了传统文化。这个节日让我们更加珍惜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也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感恩家乡的美好,珍惜每一个端午节。

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散文【三篇】

http://m.cnmmxh.com/zuowendaquan/39681.html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