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整理,汉语词语,拼音:zhěnglǐ,释义: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锦集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锦集4篇)

整理,汉语词语,拼音:zhěnglǐ,释义: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锦集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给学校带来很好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较多的知识,让教师改变理念,提高工作效率,教育信息化手段是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 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135-02

  教育信息化是完成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该文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特点、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教育信息化的范畴和层次、教育信息化的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讲述。

  1 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广泛地共享、共同使用教育信息资源,让教育达到所需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也就是高效的教育资源,在相关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全面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完成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一是完成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同时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所服务;二是相关的教育部门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三是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要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针对以上教育信息化的特點,加强教育信息化要有规划。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完成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范畴是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手段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主要动力是最原始的和最直接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完善和发展的进程。因为教育信息化的有计划地规划离不开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现代信息手段在教育部门的各个方面应用较多,它是现代信息手段与教育资源的整合。

  2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增添了活力,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产生,带动了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为教育引入了新的资源。特别是电脑等产品和网络的普通应用,让一些网络资源进入学校,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资源平台,学校也经历了新的改革。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现代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更多的知识,让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完善教育教学的管理。科学地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是每个教师的必要任务。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如下几点。

  2.1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应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许多学科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认为信息技术不重要。而由于社会的需求,教师离不开计算机。当前各种发明日益增多,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人们已经感觉到:计算机和语言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计算机是人们的通用工具。计算机照亮了人类进步的前途。计算机给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信息的学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有如下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的原理,用一些历史故事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信息技术的未来,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的想象。

  (2)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有如下要求:使用各种信息手段,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在网络上搜集信息资源,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其他信息化手段。

  (3)提高计算机的教育能力。了解该学科的特点,了解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的工作效率,突破难点,在技术的环境下创造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2.2普及信息技术,让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普及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目标。相关教育部门把信息技术教育也列入了教育行动纲领,这也对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师生要普及信息技术,完成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的改变方向是把良好的师资进行共享了,优秀的老师不是独立占用了,可以和多所学校共享。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大数据体现得淋漓尽致。信息化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如电子考勤、电子课件、学生成绩的公布、校内各种事宜的公布等节省了各种成本,让教育工作者提高了工作效率,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现代化。

  3 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国家和教育部门的相关的信息化的决策,需要长期的教育信息化的措施。涉及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校校通、教育信息化资源库、教师的信息化建设资源库、现代的远程教育中心、软件学院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领域。

  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我们和国外差异不大,主要是我们认识不够。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让信息技术的使用有的放矢。

  3.1信息技术设备不浪费

  尽量让教师和学生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如果信息设备不使用,长期搁置,就成为了没有用的东西。学校鼓励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以及相应的设备。

  3.2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当前社会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理念。教师先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再提高信息技术能力,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教学。

  3.3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现代信息手段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得到学习的自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教师的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思想就是超前的。信息技术是传统教学的辅助物,它只是教师演示的工具而已。现代信息技术也是靠人操作的。技术再好,要是人的素质不行,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越来越高,它是在硬件和软件资源整合后的结果,也是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关口。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的资源,对于高素质的工作者来说,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提高教师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质,能推进教育信息的向前发展,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要改变思想观念,不能只看眼前的课堂和书本。让学生走向户外,在教育工作者的带动下,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获取知识,同时接受专家们的正面引导。教育工作者利用数字化资源,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资源的整合,完成自己独特的资源库。平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重视个体学习和发展。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能够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做好记录,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完成学生的相关评价机制,提出个性化的指导。

  信息化时代,不论生活还是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化。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才,要培养这种人才,我们要加强学习。随着数据资源、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管理也有所成效,电商渐渐推广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体现了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完成网络资源共享。建立教育资源的平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创造全民的人文环境,构建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社会。

  4 结语

  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扑面而来,是一个挑战的机会。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要抓住机会,积极挑战,完成教育信息化,完成教育现代化,使素质教育恰到好处。总之,教育信息化不但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提供实践机会,为其各方面发展和个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于培养新世纪国家所需要的教育现代化人才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建国以后教育学发展道路侧面剪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33-40.

  [3]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全球教育展望,1999(2):79-80.

【篇2】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创新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创新学生学习方式,已然成为当今小学教育中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笔者将在本文对小学教育中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线上教育信息技术

  一、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手机网络即将开启5G时代,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已是刻不容缓。在中国,大多数的学校教育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线上教育已经在大中城市普及开来,各大高校都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以及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各大网络平台也陆续推出线上教育课程,比如:Mooc学院、网易旗下的网易云课堂、YY旗下的YY教育、腾讯公司旗下的腾讯课堂等等,不仅如此,各大高校也相应推出网上课程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国家政策、高校推出的网络课程还是网络教育平台都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资源。但是现如今大多数小学教育却仍然进行着传统教育模式。

  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各自的优缺点

  线上教育也是网络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其优势在于不限制地点、时间、人群,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拥有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同时其教育资源丰富、内容丰富,可均衡大城市与小乡村的教育资源。其缺点在于互动效果以及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所带来的亲近感。

  线下教育也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优点是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互动性好,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变通性好,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其缺点是教育资源较少,教师的能力有限,边远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落后等。

  三、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内涵

  线上线下教育模式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构建线上教育平台的课程视频、习题精讲、课后练习等学习资料,学生在课后时间独立进行线上平台学习资料的学习,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线上平台进行提问,教师在第二天针对平台上汇总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四、小学教育中运用的线上教育的程度

  小学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楼有多高,基础很重要。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不进步就在落后,而小学教育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方面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上,现在的网络速度飞速提升,手机网络也将迈进5G时代,可是如今的小学教育还仅仅是利用社交软件进行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以及作业和学校通知的快捷方式。

  五、小学教育中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改革

  现代计算机技术愈加成熟,在小学教育中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小学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应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配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出台政策、改善硬件设施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从政策层面上来约束,以便加快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同时提高全国各所小学的硬件设施,加快小学信息化改建进程,促进小学信息技术发展均衡教育资源,提高各地小学网络的铺设,创建教育部下属学校教育专属网络教学平台并推出相应的手机APP。

  2.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识

  现在的国民文化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国民对于网络的认知仍然局限于娱乐性质,甚至是认为网络会对学生的学习不良影响。所以提高国民以及社会对线上教育的认可至关重要,只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才能促使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契机产生。小学教育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是不受到重视的,小学学生的家长认为小学课业负担轻,知识简单,不愿意在线上教学模式上倾注精力,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在课后去学习各种兴趣班,这种认知造成了小学教育迟迟不能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的变革。应加强线上教育的优势宣传,提高社会认可度,改变家长对线上教育的曲解,真正实现小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改革。

  3.完善设施、提高学校水平

  要实现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就要有完善的网络设施,同时学校领导应该大力支持并全力促进本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领导层面认识,并给予一线教师最大的支持,配置相应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并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促使家长全力配合学校教育的改革以及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的线上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理利用时间,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4.提高技能、加强教师培训

  进行线上教育,就要使一线教师掌握教育平台的操作技能,教师应该进行对网络知识以及教育平台的操作技能进行学习,同时提高本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定期参加信息化教育培训,掌握高新技术以及教育模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六、展望

  線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会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减轻学生负担。促进中小城市以及边远山区的教育资源整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使教育资源均衡,各地区教育得到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所有学生创建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

【篇3】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中职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兴伴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对幼儿大脑发育、行为认知养成有着积极作用。为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理念,以幼儿行为、心理和学习特点为基础制定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准确了解现阶段幼儿心理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把幼儿心理学和幼师岗位胜任能力、幼师岗位实践等衔接起来,全方位地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即兴伴奏;实践策略

  随着教育专业体系的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中即兴伴奏能力比重占比有所提升。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师的正确引导将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认知以及思想道德,使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保障。为此,中职学前教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将职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即兴伴奏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依托网络技术来丰富课堂内容,结合多种乐器教学来促进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升,并通过相关的评价制度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即兴伴奏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即兴伴奏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通过简单的音符旋律能够更直观地展现人们的主观情感。幼儿年龄小,对事物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幼师在进行伴奏时,可以根据幼儿认知的差异来制定灵活的伴奏形式,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情感。此外,通过相关数据可知,优美的音乐旋律能够使人体内分泌一种类似于镇定剂的物质,它会使原本焦躁的身心放松,从而降低人们的负面情绪。幼儿亦是如此,他们会根据音乐旋律的不同,情感也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即兴伴奏在幼儿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二)提高幼儿身体协调性幼儿身体骨骼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师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幼儿身心发展。为此,幼师可以借助即兴伴奏来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幼师可以编奏一些活泼的音乐,来刺激幼儿小脑神经元,使其不自觉地跟随音乐摇摆。此外,幼师还可以根据音乐编排舞蹈,进一步让幼儿参与到课堂之中。这种教学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平衡及各个关节等得到相应的锻炼,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2]

  二、目前学前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职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不仅提不起学习兴趣,并且对即兴伴奏的知识更加模糊,思维得不到发散,专业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此外,教师在进行伴奏演示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依照乐谱一板一眼地进行弹奏,并且在弹奏过程中缺乏情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思维逐渐固化,只是依靠理论进行演奏,左右手机械式弹奏根音、柱式和弦,对其含义丝毫不懂。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对专业的定位不准确。这让他们在日后工作中会影响幼儿身心发展,也会影响到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发展。

  (二)伴奏形式单一从当前即兴伴奏教学来看,目前的伴奏形式多为电钢琴伴奏和声乐伴奏。电钢琴伴奏专业性过强,需要学生对乐理知识有所掌握,并且会简单的乐谱弹奏。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虽然当前有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相关公共课,但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这种集中式教学也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3]声乐伴奏作为一种常见的伴奏形式,其灵活性强,方式多样。学生不需要过多准备就可以顺利进行伴奏。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合唱、独唱的形式过于枯燥,使学生参与率低下,阻碍了其专业能力的提升。这样,即兴伴奏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巧用教学资源,熟记乐谱歌词幼儿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幼儿心理,更好地针对幼儿心理制定教学计划。这也是一名幼师应该掌握的基础专业学科。为此,教师在进行即兴伴奏教学时可以融入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抓住幼儿心理,从而选择合适的伴奏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常见的儿歌如《两只老虎》《数鸭子》等,在进行旋律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识谱演唱或是依照视频进行演唱。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对歌曲进行充分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弹奏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音调、节拍的把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三角铁、口琴、手风琴等其他乐器进行旋律弹奏,使其借助不同的乐器来充分感受旋律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并且,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每首儿歌的结构特点以及和弦的变化及如何转化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情感融入演奏中,从而对歌曲情感把握得更加准确。这有利于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提升。[4]

  (二)依托信息技术,提升编曲技巧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教师可以搭建网络模拟平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模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音乐旋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其中一段音调进行升调,让学生感受旋律的变化并产生深刻的印象,随后让学生将乐器演奏的旋律哼唱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听觉认知。最后,教师还可以将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根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对听音乐旋律逐渐熟悉。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网络实训,利用网络云实训平台进行环境模拟,让学生根据幼儿心理状态来编制合适的旋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后台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从而调整工作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还要借助校企联合的优势,将学生定期、分批次地送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让学生近距离与幼儿接触,从而更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明确学习方向。学校还要设立监管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开展学习交流会,让学生彼此分享实习成果。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到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传授即兴伴奏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5]

  (三)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作为中职学前教育课堂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教师培养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合理的评价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伴奏技巧及专业能力。为此,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要立足于学生角度,根据学情调整工作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首先,评价体系要和课程进度相统一。传统的评价体系只是针对学生考试成绩以及课堂表现进行抽查评价,时间跨度大、效果低,而且对学生评价过于形式化,没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导致课堂质量始终没有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将评价体系融入课堂中,在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将评价内容利用微课、蓝墨云课等制作成趣味游戏。这样既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实时性,又能够准确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课堂评价除了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外,还要考察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运用。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有谱即兴和无谱即兴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其模唱、变调的能力,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擅长的乐器制定专属学习方案,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从而推进中职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即兴伴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后发展的一门基本功,需要教师充分地重视起来。教师要结合幼儿现阶段的心理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为学生呈现即兴伴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同时,教师还要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深入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实习,观察和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要制定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即兴伴奏的运用技巧,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为他们今后开展高质量教学工作增添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问题探析[J].才智,2019(9):14.

  [2]许翔.就业能力下钢琴即兴伴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11):31.

  [3]刘珈.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兴伴奏的培养与训练[J].黄河之声,2018(20):96-97.

  [4]赵增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即兴伴奏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4(14):249-250.

  [5]吴方.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养成[J].中外企业家,2019(31):174.

  作者:凌欢睿单位: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

【篇4】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

   摘要:《林哈德和葛笃德》是裴斯泰洛齐教育小说和启蒙人類的经典之作。在精致化的教育叙事脉境中,全景展示了一幅教育隐喻图景。作为其逻辑起点,始于人性的探究并通过小说中不同隐喻形象的博弈使人的更高属性战胜了人的动物属性。继而,形塑了“母慈——父道——神爱”三位一体的教育爱系统。最终,构建了贫困与教育爱共同编织的教育理想国。

  关键词:林哈德和葛笃德;人性;教育爱;教育理想国

  中图分类号:G40-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085-04

  1746年裴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的医生家庭,父亲早逝,家庭变故,童年在他者形象比较中的不如意,使他心中隐隐萌生改变现状的想法。一直地探寻,直至与卢梭的“相遇”。但是,18世纪欧洲农村所面临的整体性危机,不以裴氏的热情为转移,理想的热度在冷峻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苦心经营的新庄归于破产。当下重点转向了如何对付贫困?这是裴氏终其一生探究的课题。在自身贫困与贫困他者的透视中,裴氏最终得出结论:贫困其实是一个机遇而没有价值,只是通过人品好的教师的愿望,它才变得很有价值。作品将这种人品好的教师具化为母亲葛笃德、校长格吕菲、县长亚尔纳、牧师安斯特等链式形象描绘“母慈——父道——神爱”三位一体的教育爱图卷。由此,教育爱系统初具雏形。裴氏以此为动力,试图在遭受整体性危机挑战的德意志农村。构建由教育改革作为核心变革机制的教育理想国,力图塑造新人,重构全新社会。

  一、人性的博弈

  在《隐士黄昏》《林哈德和葛笃德》《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之进程的探究》等著作中,裴氏较为系统的阐释了其对于人性的基本信念,他认为人内在的天然秉性并非是完全类同的。从更加普遍和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是对立和矛盾的,对立双方包含了人存在的基本载体,即作为肉体本身的“动物性”,以及“人”升格为“人”所具备的更高层次属性两方面的对峙。在作品第一、二卷,较为深刻的展示葛笃德家庭所代表的村民群体与镇长胡美尔为首的农村恶势力的斗争,隐喻人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葛笃德们隐喻的人的更高属性与胡美尔们隐喻的人的动物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具体的情节中,胡美尔对村民的压迫、敲诈、勒索,利用权势策划破坏教堂修建计划,偷挖亚尔纳界碑等事件,体现的是裴氏认为的人总是想保存的、由于个体内在束缚的——本能和欲望,以及对这种内在束缚的原生需求及其满足,这种人的动物属性根据人的感官系统,使得人的经历浓缩或具化为某一看法和认识,并相应的产生积极或消极兴趣。同时,也包括好的或不好的感觉、天生的惰性、性生活需求、生老病死等。在小说中,林哈德对那些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人施以的救助、鲁迪以德报怨的给予胡美尔的支援等,充分隐喻人的动物性在人的更高属性上始终是短暂的。裴氏将其形象的比喻做“水果的外壳和内核”。更高的天性归根结底是持久的、不可摧毁的、感官的乃短暂的和易逝的。”因为裴氏坚信:人的更高属性高于人的动物性——认识真理,学会关爱,相信神灵,听从良知,实现正义,提高审美能力,顿悟并实现真、善、美等至上的价值。进行有创造性的工作,开展自如的活动,具有责任心和担当性,克制自身的动物属性。塑造共同的生活、让人的更高属性占据人的重要位置,追求自身的完美。胡美尔自食恶果,17位“首事”被撤销,鲁迪收回了被占有的牧场等系列情节的多重展示,一再隐喻人的更高属性之可贵并且态度鲜明的说明人性的更高属性应该是人的最重要属性。

  但是,人性的两个方面,虽然他们本质上看互不相同并各自对立。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是相互关联的。原因在于,一切较高的无不植根于较低处,并从中滋生和发展。而把较低层次的提到尽可能高的层次,最终实现重大任务的责任便落在教育上。安斯特牧师对坡那镇全镇居民以布道形式,说明胡美尔肮脏的心灵和一切恶行的源头是:从小没有接受人品好的教师带来的优质教育。其父母在他小时候一味放纵,使他养成了许多恶习,逐渐沦落为二流子。并鬼使神差地混入县府当差执事。之后,变本加厉地逢迎上司,直至现而今窃得本镇镇长之职。公职期间在坡那镇巧取豪夺,导致民众怨声载道。裴氏借牧师之口对胡美尔恶行及其原因的揭露,隐喻人性本质上虽然是各自对立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相互联系的,展示了人性从更高属性沦落到最低属性的过程。足见,裴氏二元论的萌芽含有—元论连续的因赢。这使他一方面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模糊;另一方面还使他有可能以二元论为基础,提出一种合乎事物本性的、符合发展规律的教育。

  作品第一、二卷的主线是描述林哈德代表的村民与镇长胡美尔为首的农村恶势力的矛盾与斗争。契合裴氏的人性观点,贫困的坡那镇所代表的德意志乡村社会不过是基于人的动物性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社会状态中最极致罪恶的展现[1],具体隐喻人性中动物性代表的胡美尔们与更高属性代表的葛笃德家庭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胡美尔等人对村民的种种恶行,直接隐射人性两面的争斗过程,胡美尔等17位“首事”最终自食恶果。也正如裴氏在《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坦言的那样,“人要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信仰上帝,运用自身意志克服动物性贪欲,最终将获得使得人生幸福的真理”。反过来印证:接受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能够实现人的天性从肉体地向更高的发展。

  二、“母慈——父道——神爱”三位一体的教育爱

  “裴斯泰洛齐看来,有了教育爱,就会产生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才能不辞辛劳,不怕挫折,不知疲倦地为平民教育而努力。”[2]作品中葛笃德对子女、邻里的关爱隐喻家庭教育中的母性慈爱。格吕菲校长的关爱隐喻学校教育的关爱,并与亚尔纳、恩多夫维系社会阶层新秩序隐喻的父权关怀共构父道之爱。以及安斯特牧师所代言的上帝之爱,共同塑造了“母慈——父道——神爱”三位一体的教育爱。

  葛笃德母亲形象彰显的慈爱,弥合裴氏:“在符合儿童人性成长的条件下,儿童对母亲的自然需求和依赖所产生的爱的印象,儿童对母亲提出请求在实现过程中留下的服从印象,母亲哺育儿童所留下的感激印象,儿童对母亲的天然依赖所留下的信任印象。爱和服从、感激和信任二者间的结合……让儿童的良心萌芽。同时让儿童们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事情单纯只为了自己,随之萌发了义务和权利感”。在第一卷中葛笃德教育子女处处关心、帮助穷人的孩子。第二卷中在老实人鲁迪家中,面对充满不幸的7个孩子的家庭,葛笃德用爱心义务帮助鲁迪教育子女。并教给鲁迪和他的孩子们如何料理家务,让鲁迪家逐渐变得整整齐齐。裴氏塑造了一位“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努力学习的正直人的”母亲肖像。 父道之爱作为裴氏教育爱的重要组成无疑是一大创举,源于裴氏与卢梭教育思想的第一次交锋,初次讨论的话题即“自由与服从”。《裴斯泰洛齐作品全集(第1卷)》描述裴氏从实验和理论原则角度出发,认为:“自由是一种财富,而服从同样是。我们要把卢梭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基于对压迫人类家庭的桎梏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他寻求无限的自由”。裴氏进一步指出放纵自由将会导致教育中的服从变得不可能,进而阻隔情感与知识在师生间传递。但是,若完全依赖父权式专制获得权威服从,将会滋生新的社会性专制。因此,父道之爱还需来自学校的教育爱调剂,继而裴氏坦言:“我一切为了孩子……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的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他们生病,我在他们身边;他们健康的时候,我也在他们身边;他们睡觉的时候,我也在他们身边。我最后一个睡觉,第一个起身。”在作品中,裴氏化身为格吕菲校长实践其教育理论,时刻关心和爱护贫困孩子。“少尉(格吕菲)在学校里常给学生们理发剪指甲,帮助他们整理一切,使他们保持秩序”等等。并将新庄的教育实践转化为格吕菲主持下的教育改革,借助改革者的形象展示其新庄实验的成果及其认为有待提升的方面。最后,裴氏又借乡民代表之口对学校教育中实践的教育爱表示肯定:“我晓得各家的父母今天都要感谢你,少尉校長先生!大家都承认,只有你才把人家的孩子看得比自己还宝贵。世上找不出第二个能像你那样爱护镇上的穷苦孩子!”

  母慈将引导家庭中走出的儿童个体在走向社会的进程中保持原初的生命活力;父道在社会共同体层面从学校、社会系统保持被统治者与统治者间扩大化的父子(君臣)关系;统治者通过对学校的直接管理树立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长此以往,缺乏一种保持母慈与父道的平衡“力量”。裴氏开出的药方是:依托家庭中母亲的技艺教育引领儿童对更高层次的存在——上帝,能够产生持久依赖与永久信仰。让儿童体悟世界之美和上帝存在,并在此后的(家庭、学校、社会)学习中逐渐实现自我完善并在心中嵌刻下热爱、信任和感恩上帝的具身印象。“建立在亲兄弟和亲姐妹间所少有的和平友好和真诚的关系”裴氏借上帝的代言人——牧师之口阐释:“上帝不过是能够清除那种伤害衣食泉源的毒素的伟大力量罢了,那些身上有伤害泉源的毒素的人,有的治得早,有的治得晚。这种伤害泉源的毒素,有的变成了新生觉醒中的芳香,有的就变成了死亡毁灭中的腐臭”。作为上帝的嘱咐“我们要经常追求那美满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要做到把人当作人,使人真能像人的话,首先就应该从被我们诬称为匪徒的、世上最穷苦的人的身上,开始做些拯救和改革的工作,必须把这点看为人类的头等崇高任务。”反过来说明上帝之爱的本质是让最穷苦的人获得拯救和解脱。

  三、贫困与教育爱共同编织的教育理想国

  18世纪末欧洲社会由城乡发展差异和宗教改革等因素影响,产生农村地区整体危机。作为裴氏的重要发现——教育能够改变这一状况,迎来新时代。裴氏如是说,亦如是做。作品第三、四卷便开始通过教育改革对坡那镇进行重建。并在小公国统治者们的实地考察和论证后,向全邦推广。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面对乡村的整体危机——贫困。但现实终将是思考的逻辑起点,在这一问题上裴氏形成了超经济学而走向神学式的贫困观。在“贫困”与“对付贫困”的道路上,裴氏用一生来丈量和诠释。新庄破产和接踵而来的债务,终于让他也开始一步步由贫民他者的救济者角色,成为真正的贫民。裴氏也不得不为自身对治贫困而做出努力——教育在对付贫困面前显得无助之时,裴氏决心献媚于政治。他将目光投向维也纳皇室,对富有社会进步意识的国王约瑟夫二世充满希望。1783—1787年间,裴氏先后与皇家财政部部长青枣多夫伯爵、皇帝弟弟托斯卡纳建立通信联系,并试图对皇室贵族施以影响。裴氏还期望借助其著作在奥地利谋得一份差事。系列举措在作品中体现为:让权顿朝野的维也纳皇家财政部部长化身的恩多夫对裴氏所认为的改革良策逐渐持有积极态度。同时,裴氏希望通过改写其全部作品来实现这一想法。并在1790—1792年间,推出《林哈德和葛笃德》的三卷组简订本,但结果超出预期——没有出现原书出版时的轰动效应。随着维也纳皇帝约瑟夫二世和随后登基的莱奥波德相继去世,裴氏打算进献整套修订本的愿望落空。希冀向政治献媚的“曲线救国”思路就此隔阻。

  故而对付贫困、高扬教育爱成为裴氏构建教育理想国图卷的核心机制。在小说中裴氏基于教育本位创设了系列的教育改革图卷。首先,确立了契合人的更高属性的多层次教育目标。就其社会目的而言:“为社会造福,仅高尚的穷人和自己精神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他至死也要争取实现人类得到普遍幸福的天下。”对每个体而言,教育目的是能够把人培养成有切实知识,“具有—种可以谋生的手艺”,“在生活中表现了勤劳、节俭、家庭秩序、道德品质等的实质”的人,即“发育良好……人世间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男女。”“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裴氏在《1818年对我校师生的讲演》中坦言:“在我人生的沉浮经历中,我很快发现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说,不管儿童的社会地位如何都是一样的,不在于传授专门的知识或专门的技能,而在于发展人的基本能力(人的基本能力当然是不分穷富的)。”

  其次,从儿童入手借助学校教育实现教育改革的路径。一方面,让孩子习惯于虽然清贫但是收拾整齐的生活环境。勤俭节约、拥有一技之长是养家糊口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孩子的劳动,不是简单将孩子沦为童工,在《裴斯泰洛齐书信全集校勘本(第1卷)》说:“不,痛苦的、无望的和不幸人家的儿子生来并不是为了推着轮子,让大户人家高升。不!不!他不是为此而投胎的!这是对人性的践踏(我的心为之而愤怒)。只要一息尚存,我还把每个人看作是兄弟,别让恶意的行为和有失身份的经历,冲淡我爱的幸福感。”来说明这条改革之路的艰辛。另一方面,在劳动中实现教育改革。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心灵培养、道德培养,突出身教重于言传。穷人的教育不是教育的特殊领域,而是在人性基础上对其天性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东西。裴氏深信永恒不变的人性得到后天足够的培养(劳动),不管遇到外界何种突发事件,它都会根据内在的力量做出相应对策……当其力量及对外界形势的影响走到了极限,它便急流勇退,于逆境中甘之如饴。

  最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裴氏是首位提出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说:“我试图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使得它们二者能够合而为一”。在他看来,这种方式抓住了人生的真正需要,找到了对付贫困与实现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实现人生幸福与保证生活需求的根本之源。理论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是提高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增加实际生产量,对付当下贫困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斯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图景——从《林哈德和葛笃德》切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01):66-88.

  〔2〕李明德,金锵.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0.

  〔3〕[瑞士]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64-165.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199.

  〔5〕〔6〕〔7〕〔8〕〔9〕[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M].北京:北京编译社,2005.362,344,226,227,319.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独家整理(锦集4篇)

http://m.cnmmxh.com/shiyongfanwen/51323.html

推荐访问: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阅读毕业论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