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8000字集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毕业论文8000字集合5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毕业论文8000字集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毕业论文8000字1

  摘要:目的探究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用品、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发症作具体论述。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80%),2例患者出现由于关闭位置不正引起的残余分流(6.7%);4例患者出现红细胞破坏现象(13.3%)。结论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的康复存在重要意义,但要注意其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护理;外科

  引言

  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输送器,经输送器置入封堵器送至房间隔缺损处,达到闭合房间隔缺损的目的。Ⅱ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5mm。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采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患者30例,对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用品、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发症作具体论述。

  1.2方法

  用物准备: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物品1套。AMPiatzer封堵器,输送器由内心和外鞘组成,鞘管外径8~12F。直径0.035英寸、长260um加硬导丝1根。直径0.035英寸、长150cm导丝l根。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食管探头。作好术前准备和指导,术中经6F端孔管置人长260cm的置换导丝,将先端置于左上肺静脉,沿该导丝送测量球囊导管至左房间隔缺损处,以稀释造影剂充盈球囊,需在食管超声监测下调整球囊大小,确定此时球囊内的造影剂总量后完全回抽造影剂,将球囊导管撤至体外。术后注意残余分流与关闭器位置不正引起的并发症的护理。

  二、结果

  30例患者中24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80%),2例患者出现由于关闭位置不正引起的残余分流(6.7%);4例患者出现红细胞破坏现象(13.3%)。

  三、讨论

  3.1术前护理

  重度心力衰竭、夹层动脉瘤、心脏黏液瘤患者术前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患者多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心慌、气短或呼吸困难者协助取半坐位并吸氧。给予高蛋白、高能量、含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心衰、水肿患者予以低盐饮食[1]。作好术前准备和指导:术前戒烟、戒酒2周以上。冠脉搭桥患者术前一周停用抗凝药;服洋地黄类药者心率低于60次/分钟时停药。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高半坐卧位等,体验拍背的感受。指导患者术前禁食、沐浴、更衣。测量身高及体重;备好胸片、胸腔引流瓶及术中用药。清洁口腔,取下活动义齿及首饰,遵医嘱给术前用药。

  3.2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成人加强心理护理,取得合作。对全麻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术中做好食管超声的护理,协助病人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做好必要的抢救准备,包括药品及器械。与外科手术室保持联系,以便发生意外时行急诊外科手术。严密监护心电图、心率及心律、呼吸、血压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术者立即处理。

  3.3术后护理

  全麻术后患者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醒后,可采取高半坐卧位,有利呼吸和引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2],鼓励术后早期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如深呼吸、四肢主动活动及间歇翻身等。手术后第2~3天开始,尝试下床活动。先坐床沿片刻,作深呼吸和咳嗽;再床旁站立,试着站立排尿,并稍走动或椅子上略坐片刻,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患者术后全身麻醉清醒及恶心、呕吐消失后,可逐步进食。其他术后6小时可逐渐恢复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予翻身、拍背,雾化吸入每4小时1次。呼吸机辅助呼吸者,给予定时吸痰。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尿量、中心静脉压、左房压、氧饱和度、引流量、皮肤温度及湿度的变化。遵医嘱予以补液、输血、抗感染等治疗,严格掌握输液、输血的速度。用微量泵输入正性肌力、血管扩张等特殊药物时,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注意手术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渗液,预防切口感染。一般胸部切口7~9天拆除缝线。保持各引流管通畅,注意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安置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者按其护理常规。禁食及留置胃管患者做好口腔护理;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做好会阴部护理。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

  3.4并发症及处理

  残余分流与关闭器位置不正有关。送出远端关闭器并贴于房间隔后,应在彩色超声心动图帮助下调整关闭器位置。小量残余分流且临床无症状和体征者,待术后1~2个月内,血小板、纤维素沉着,内皮细胞、肉芽组织形成,逐渐将分流缝隙覆盖。中度以上单一处的残余分流,可在术后6个月~1年之间再次行分流处的关闭术[3]。

毕业论文8000字2

  摘要: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及技术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如何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是中外会计教育界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高等院校也在进行着专业模拟、基地实践等方面的尝试,这些研究与尝试,对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急需完善。

  一、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差异。由于缺乏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具体内容的深入调查与研究,导致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差异。有些实践教学教材本身脱离实践。近年来,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出版之多,但很难找到一本真正取之于企业实际的,实训内容大多是单项或片段的;第二,方法差异。实践教学手段大部分停留于手工模拟,在企业会计工作基本实现电算化的今天,显然是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会计人才的。第三,环境差异。在招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各校会计学专业学生逐年递增,实验室供不应求,有些高校的模拟实验课在普通教室进行。学生体验不到真正会计实际工作的流程,很难全面把握会计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在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未能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反映出教育的产品———会计专业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致使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经常吃闭门羹。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实践教育模式,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统一用考核方法来检测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忽略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

  3、实践教学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部分承担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师并没有实业界系统工作的经验,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也是就教材做实验不能深入拓展,实业界究竟怎么做,心里没底。缺乏理论功底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在高校的教师大部分从学门到学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必然显得底气不足,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所以导致了前述怪现象的发生。因些,改变现有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建立适合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指导思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以会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确立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及其学生实训考评机制,实行边学边做,学做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课程实践与专业调查相结合,课程单元、阶段与整体内容相结合,会计、财务、审计等主干课程交叉结合进行多模块,全方位实践教学。

  2、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双轨双循环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七大模块,两大循环、双轨制的全过程实践。

  3、课程实训模块。主要进行会计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实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伴随各门课程的教学,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实习方式可运用实验室各仿真实习模块,分为单项实训、专题实训和课程综合实训。如:基础会计侧重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进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实训。使学生熟悉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中级财务会计结合授课进程实行阶段性专题实训,如存货业务实训、固定资产业务实训,销售业务实训等。

  4、岗位实训模块。应对学生就业竞争上岗的能力需求,在学生主要专业课结束,毕业走向社会的前一个学期开设:出纳业务实训;纳税业务实训;审计业务实训;成本核算岗位实训;财务案例分析实训、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实训等适应社会专业能力需求的实训模块,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5、综合实训模块。模拟一个企业一个会计期间的全部综合业务,进行整个专业知识的综合实训,需要学生将所学各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加以应用,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能力综合化,全面提升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6、行业特色业务实训模块。开设商品流转业务实训、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核算实训模块、金融企业会计实训模块等,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就业面向。

  7、校园网开放案例实训模块。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的开放式案例实训。学生在宿舍、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克服时间、地域等限制。

  8、双重会计实验教学模块。电算化会计实训,利用同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验手段,并将其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同一套数据、两种实验,取得双重效果。

  9、专业调查。实行专业调查与短期带着问题进行实际岗位实习制度,例如,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专业调查或专业实习内容,学生回校后上交专业调查报告或实习作业,学生的实习作业均在实习单位有经验的实业界人士指导下完成,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与沟通、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

  10、双轨双循环制。上述七大模块均实行双轨制实训。所谓双轨制即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叉进行。如,课程实训,可首先结合各门课程教学现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现学做结合,利用专业调查,和假期短期基地实验,可进一步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模块,校内实训之后到校外实习基地体验,达到技能的进一步强化,大四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可使学生提前步入会计工作岗位,积累专业经验。双循环是指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实行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两大系统的融合。彻底突破传统手工模拟实践模式,实行多媒体实践教学。购置《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出纳模拟教学系统》、《多媒体审计模拟教学系统》、《多媒体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多媒体实践教学软件。该类教学模拟实习系统整体上分为:实习目的、企业背景介绍、实习指导、模拟实习(模拟制造企业一个会计循环的全部经济业务)、试题库、实验考核五部分。学生在计算机上进入模拟教学系统可以进行会计基础知识的单项练习,也可以进行模拟企业的整个专业流程的全部会计、财务综合业务训练等,使模拟教学微机化、网络化、同时也培养学生掌握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

  三、改革目标及其应解决的问题

  构建双轨双循环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多模块、全方位、全过程实践教学。其宗旨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的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目标的实现,必须解决如下问题。

  1、设置合理的实训项目。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科学安排,做到难易适度。

  2、加强实训教材及其相应的资料建设。特别是适用于推行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资料及教材建设,编写符合单项、阶段及综合的计算机与手工会计通用的实训资料及教材。

  3、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大会计实践经费投入,在校内,建立仿真性强,能够全方位模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在校外,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有较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缩短校内实习和正式上岗的差距,实现零距离上岗。

  4、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短期学习、锻炼,考取相应的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理论功底扎实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5、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解决学生多,不定时不定点开放,实现实训资料共享,案例数据共享。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专业实践及其职业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实践教学的作用毋庸置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必须手段。因此,构建全方位、多模块、立体化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可行的。

毕业论文8000字3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

  管理会计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通过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制与解释、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管理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和回顾,属于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重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以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和规划以加强管理水平和企业进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各企业应加快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背景

  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仍然看中财务会计的作用,忽视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人才中,财务会计人才的比例远大于管理会计的人才,这证明了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并不充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中专门设置管理会计部门的公司占26.49%,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的公司占73.51%。被调查者中43%的企业没有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只有9%的被调查者表示公司设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计划,48%的企业都将其包含在财务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数据表明,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远远低于财务会计,企业应该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

  二、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

  (一)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

  管理会计人才依据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信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预测企业的未来,并为发展提供最有效的决策。预测和决策是财务会计所不包含的内容,所以企业仅依靠财务会计人才来保证企业的发展是不够的,应该在培养财务人才的同时重视管理会计人才,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可以确定正确的预测目标以及预测方法,减少预测过程的失误,从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信息依据。

  (二)控制经营活动

  管理会计人员在对经营活动数据进行分析时,合理地对销售、成本、利润作出预测,继而做出最佳决策。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成本,依据决策对企业的各方面做出合理的预算,最终推进预算的实现。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对决策和发展结论提出合理的意见和理论依据,从而控制企业的预算和发展方向。

  (三)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会计人员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更懂得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它运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得预测和决策更加合理可靠。同时,管理会计使会计人员逐步摆脱“账房先生”,进入企业的管理层参与经营决策,管理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更为了解,更能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合理的决策,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佳化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速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合理运用管理会计有助于加速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人员在运用信息时会更加依赖数据分析,这使得决策更加理性,更有参考价值。管理会计人才在促进企业进步发展方面具有无限的潜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造价值,企业应该充分去挖掘这种潜力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管理会计人才的未来展望

  (一)管理会计人才将在企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报告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回复者认为,管理会计人才对公司绩效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仅仅依靠财务会计是不够的,财务会计用来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管理会计则是对数据经行分析,保障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未来发展。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角色是不可代替的,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量和发展。

  (二)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才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会计建设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才在提高管理水平,加速企业反展中有着巨大的潜力。我国在加强财务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企业要重视管理会计人才,我国各大高校也要重视管理会计的课程,使会计专业学生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对其的大量需求,加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四、总结

  管理会计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我国目前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管理会计人才还很匮乏,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彰显出来,管理会计人员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决策,从而控制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加速企业的发展。

  国家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和需求将不断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和企业应重视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挖掘其在实现创新价值,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使得管理会计充分发挥它强大的作用,促进我国管理会计事业的发展。

毕业论文8000字4

  摘要: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与他们在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极不相适应。因此,重视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之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接着提出了对策;第三部分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特征,探讨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第四部分分析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而分析了应对措施。最后通过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应采取的措施,重塑会计职业道德。

  关键字:会计人员素质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浅论会计人员素质与职业道德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又为社会道德失范的产生提供了养分。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是指会计职业规范的缺乏或者丧失。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改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也不乏涌现出一批先进会计集体和先进会计人员。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旧的会计行为规范模式在一定程序上被否定或遇到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权威失落。近年来,会计界议论较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职业道德失范是最重要原因之一。

  一、会计人员素质现状

  (一)文化程度不高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其中受过大中专以上教育的不到10%,70%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虽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低。此外,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陈旧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出台,更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在整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过程有着反映和控制的功能,是整个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更新较慢、职业判断能力不强,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水分”较重。一些会计人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热情,缺乏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使得企业实有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等与账面数字相差较大。有的不认真钻研业务知识,职业技能低下,且对参加继续教育不够积极,主动学习进修的意识十分淡薄。

  (三)道德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当前我国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由于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教育对会计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许多会计人员在营私舞弊,甚至参与到伪造账表、弄虚作假、通同作弊之中。这些违反职业道德所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对社会而言,虚假信息得不到揭露,将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对行业而言,败坏行业形象,使行业公信力降低。

  总之,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高。笔者认为造成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根源是:第一,法制观念淡薄,思想教育工作未跟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乘虚而入,侵害腐蚀会计人员;第二,思想观念模糊,一些会计人员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切向“钱”看;第四,法制不健全。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1.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认识。财政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必须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广泛宣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广大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继续教育应当适应需求,形式多样。一是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教学等;二是培训方式应多式多样,如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以及远程教学,或实习等形式也可以尝试。

  2.完善会计人员职称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

  严格把好监考、阅卷这一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要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如果考试合格,而考核不合格的,必须参加一定期限的岗前培训或见习,待合格后才能授予相应的职称;考评中对不能切实履行《会计法》职责的会计人员,应取消其专业技术资格;要实行每隔3—5年进行相同等级的专业测试的办法,督促那些已经获得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克服终身受益思想,不断进取,更新知识。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不论什么专业和学历及现任职业,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导致一些没有受过系统会计专业教育却全科通过的人员无法胜任实际业务。笔者认为应该限定为受过会计高等教育专科以上才能报考。同时应该借鉴国外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使凡是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人员确实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3.实施岗位轮换制度

  会计人员较长时间内从事某一具体的记账、算账业务,有其连续性和熟练性等优点,但这样做不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熟悉和掌握各种岗位的会计业务。应定期对会计内部岗位分工进行轮换,使会计人员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促进相互交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完善相应的会计法规

  首先必须完善会计法规。我国的会计法规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这些法规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的会计法律制度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但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作为立法部门和一些主管部门,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办法等配套法规,以增强其可操作性。

  同时,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主管部门、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规制度,通过笔试、口试、案例分析等来促使其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同时在实施中要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违纪违法现象,查实后绝不手软,严加处罚。作为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认真进行会计监督,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工作。不提供虚假的、不真实、不合法或记录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合法、完整。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

  1.加强在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勤俭节约、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精神,恪尽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品德。使学生意识到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把个人理想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因此,有必要调整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训练,以全面提高其素质。

  2.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对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把这作为一项长期地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举办职业道德培训班,从思想政治、会计法制、经济形势等入手,来普遍提高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对不道德的会计人员,不允许其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考试,对于有严重违法乱纪的会计人

  员,除应负相应的责任外,还应吊销已取得的资格证书,以后不得从事会计工作。把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作为达标升级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3.营造良好的社会周边环境

  净化会计行为环境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会计行为环境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际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都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当然,我们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之后,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会计人员也绝不应因环境差而放弃道德修养。“出污泥而不染”应是会计职业界的一种高尚追求,这也是最终赢得社会尊重,提高行业信誉的重要保证。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基本特征、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范畴之外的东西,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原则性。作为会计人员,政策观念一定要强,要勇于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不仅使会计人员职业义务感和使命感得以加强,充分利用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管理权,对各种浪费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抵制;而且能使会计人员自身不会因时时与钱打交道而成为一个丧失原则、认钱不认方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者。作为会计人员,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无私性。财务工作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无私性集中体现在财务工作者的道德习惯行为上,廉洁奉公,不贪不沾,一尘不染,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作风。财务工作者必须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3、服务性。财务工作既不能独立于各行、各业、各部门而存在,又不能置于各行各业各部门之上。财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因此,服务性是财会工作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政府、单位、社会的广泛参与,努力提高会计人员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净化会计人员执业环境,努力建设公平、正直、诚实、守信的社会文明风貌,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对会计从业行为进行规范、监督、促进。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职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对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品德修养,热爱会计本职工作,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具备应有的公平、正义感和诚实守信的品格,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法经济利益的诱惑,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接待、周到服务,还应当努力学习会计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胜任能力,学习会计法律知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净化会计执业环境,努力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无数实事证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事件的发生都与一定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单位领导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凭证、设置账外账、转移国有资产、偷逃税款、粉饰业绩等。面对此类情况会计人员实在无奈。所以,净化会计执业环境,努力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的任务更复杂、更艰巨。

  3.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以法治理财务会计行为

  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它们由两个不同的主体构成。

  (1)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帐、记帐、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映。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2)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发动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这样监督面宽、透明度大,可以增强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影响

  1、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我国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虽然在经济工作中也出现过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但在总体上社会风气是健康的。五十年代浮夸风和***中实用主义、颠倒黑白、弄虚作假思潮的影响在延续,遇到市场经济环境,又迅速膨胀,使会计信息服从所谓的政治需要,会计人员无力阻拦,随波逐流,表现出职业道德的滑坡。

  2、利益驱动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如物质利益原则就恢复了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物质利益原则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物质利益原则也表现出其本身所固有的两重性。在建立市

  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所以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负面效应。例如,在下岗失业和违反原则作假帐的两难选择中,多数会计人员选择了按单位负责人意见作假帐,表现了追求最基本的自身经济利益。反映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失范。

  3、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当前,满足国家宏观控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而我们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由于社会审计监督和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等法律监督机制尚未完备和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会计人员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二)单位负责人的不良道德影响

  会计人员在单位对单位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也就带来其职业道德作用上的从属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具有从属性特点,较缺乏独立性品格。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会计作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任免、奖惩、升迁,均依附其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在过去,赋予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使他们既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的工作人员,会计人员的任免并不完全决定于单位负责人,还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约束,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适应的,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在人事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中,这种“双重身份”就行不通了,他们同独立、公正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不同,没有在单位之外、之上的独立执业地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管理之下,单位负责人拥有充分的用人权。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作用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其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且这种从属性对会计人员自我职业道德修养

  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具有比以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才能使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作用,而不少会计人员却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此新《会计法》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是非常正确的。

  (三)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组织

  会计人员的自律是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但在个体职业道德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需要职业团体以职业价值目标为统一,建立职业团体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从本质上看从来就不是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而是职业整体的自律。因此,要实现这种团体自律,建立健全相应的自律管理机构就是首要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它是实现会计人员自律的基本组织保障。

  (四)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经济主体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五、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应采取的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塑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管理体制相适应。传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单一模式的,从而容易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职业规范。经济体制过渡时期,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呈多元,如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统管统派制、财务总监制和代理记帐制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能适应多元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需要。在会计制度管理体制方面,由传统体制下管得过死、过细,转变为管住基本的、重要的,给企业更多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这些都对会计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会计人员的素质相适应。由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尽如人意。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从会计人员素质的实际出发,防止形成脱离实际的高不可攀的道德准则。

  会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职业道德是有强烈经济性色彩的经济道

  德,会计职业道德不像那些带有强烈阶级色彩的道德规范一样完全依附于阶级的变迁,而主要依附于历史继承性的经济规律,在各阶级不断的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性。国际上那些合理的、有益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大胆吸收,为我所用。

  (二)健全监督机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不仅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自我觉悟,而且要辅以监督措施。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显得尤为重要。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三)加强财政部门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督检查

  将会计法执法检查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财政部门是会计法的执法主体,可依法对社会各单位执行会计法律制度情况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不同形式的检查或抽查。通过检查,一方面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也是对会计人员执行会计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与检验。

  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管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检查相结合。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应当定期检查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并作为会计人员晋升、晋级、聘任专业职务,表彰奖励的重要考核依据。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由所在单位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由会计从业资格管理部门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四)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环境,不是光是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首先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各单位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其次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要将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作为教材,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增强其感染力。同时还要重视舆论作用,舆论可以对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起到扬抑作用。

  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职业道德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朱明,高淑东.会计外部环境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经济论坛,2004,(08)

  [3]王合喜,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4,(03)

  [5]何光军.影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因素辨析[J].中国农业会计,2005,(04)

  [6]杨欢,王春年,段军.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经济论坛,2004,(08)

毕业论文8000字5

  摘要: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消费素养现状看,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金融技能等四方面均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东北地区更为落后。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金融知识理解较浅,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和金融态度素养较低。建议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多种金融知识宣传渠道的途径,提升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水平。

  关键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建议

  居民金融素养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消费者自身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高低,更是整个国家金融消费环境安全与否以及金融市场稳定与否的重要基石。拥有良好金融素养的居民能够合理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出适当而明智的金融决策,进而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当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非法集资、保险欺诈销售、电信金融诈骗等现象频出,消费者的金融安全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而对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更关乎整个国家国民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所以更有必要针对农村金融消费者丰富其金融知识,提升其防范金融风险的技能。

  一、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考察

  结合中外文文献及中国人民银行消保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内容来看,金融素养主要包括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和金融技能四方面,所以对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现状考察即从这四方面展开。

  (一)农村居民所需金融知识现状

  《2017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居民缺乏的金融知识依次排序为:股票基金投资、住房贷款、债券投资、金融纠纷解决知识,分别占比36.09%、28.91%、21.01%、20.77%。农村居民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疑惑时,最常采用的方式是“向相关金融机构的员工咨询”、“上网找资料”(城镇居民、各地区居民也是如此)。

  (二)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现状

  农村居民金融行为现状包括计划与执行未来支出的程度、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程度四个方面。农村居民在这四个方面的表现整体低于城镇居民;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金融行为存在差异,东北地区在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程度三个方面明显低于东部、中部、西部。

  1.计划与执行未来支出的程度。有家庭支出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农村居民占比为79.88%(城镇居民为86.78%)。东、中、西、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有家庭支出计划的占比为80.75%左右,差异较小,较均衡。其中安排教育计划支出的农村居民占37.84%(城镇居民为43.29%),其中东、中、西、东北地区居民占比分别为43.07%、45.27%、38.41%、

  39.41%,西部和东北地区落后。超半数的农村居民依靠自己的存款、资产、生意收入安排养老计划(超过60%的城镇居民依靠退休金),农民养老计划收入波动比城镇居民大。

  2.阅读核对契约条款的程度。农村居民选择金融产品或服务时会进行阅读合同条款、核对账单等契约行为占比为29.33%(城镇居民为36.1%)。东、西、中、东北居民阅读合同条款占比分别为34.99%、33.95%、31.36%、29.78%,东北地区该项指标落后。

  3.维护自身信用的程度。农村居民在申请贷款前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占比为94.12%(城镇居民为96.69%)。东、中、西、东北地区居民在申请贷款前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占比分别为95.71%、95.81%、96.55%、92.29%,东北地区该项指标依然落后。

  4.确保自身金融安全的程度。在使用自动取款机服务时,66.90%的农村居民用手或身体遮挡,防止他人看见密码(城镇居民为78.43%)。东、中、西、东北地区有意识遮挡密码的居民占比分别为76.81%、73.86%、74.27%、63.90%,东北地区该项指标明显落后。当发生金融纠纷时,农村居民最常采用的三种投诉方式分别是“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向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投诉”、“向当地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进行投诉”,占比分别为63.84%、42.35%、37.74%(城镇居民为73.62%、46.96%、52.75%)。各地区居民最常采用的投诉方式均是“向提供该商品或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诉”。

  (三)农村居民金融态度现状

  农村居民金融态度整体上不如城镇居民,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1.对金融知识教育的态度。农村居民认为金融知识普及重要的占比为82.58%(城镇居民为90.23%)。农村居民认为金融知识进校园是有价值的占比为76.78%(城镇居民为83.56%),东、中、西、东北地区认为金融知识进校园“是”非常有价值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81.97%、83.08%、80.97%、74.23%,东北地区该项指标也明显落后。

  2.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农村居民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的即时消费不储蓄的观点,持“不同意”意见的占比为77.38%(城镇居民为80.59%)。东、中、西、东北地区居民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略有差异,持“不同意”观点的比例分别为79.11%、80.37%、80.70%、72.78%,东北地区该项指标还是明显落后。

  3.对信用的态度。农村居民同意“应谨慎维护信用,不应过度扩张”观点的占比为80.52%(城镇居民为90.50%)。东、中、西、东北地区同意这一观点的居民占比分别为89.00%、88.20%、85.33%、82.01%,东北地区该项指标明显落后。

  (四)农村居民金融技能现状农村居民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能力方面,对所选同类产品会进行比较的占比52.83%(城镇居民为67.76%),在能否正确辨别合法与非法的投资渠道和产品服务时,选择“能”的占比为53.43%(城镇居民为67.66%),是否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风险和收益有清晰认识时,选择“是”的农村居民中占比为57.84%(城镇居民为73.44%)。说明农村居民的金融技能整体偏低,需要进一步提高其金融技能。在对假币的识别上,农村居民对冠字号码查询功能所起的作用,只有10.76%的居民“非常清楚”(城镇居民为14.46%),说明居民假币识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理解较浅

  股票基金投资是农村居民最缺乏的金融知识。农村居民普遍认为用货币购买股票可以年年分红获利,却对用改革后节约的大量宅基地上市入股,吸引城市资本在当地搞企业开发将获得超额红利表现出消极态度;预期将货币交给专业化基金公司运作可以获得多于银行利息的报酬剩余,却对将农用地经营权转让给农民职业经理人打理会获得生产剩余表现出过度谨慎态度。此外,大多数农村居民期望获得高的现代农业收益,却不愿承担与之相生的高风险意识也是现代股份制农业在农村推进的一大障碍。这种对质同形不同的金融知识的浅化认知以及未深入考虑农产品市场风险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农村居民深刻理解金融本质将是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改革必须克服的硬骨头。

  住房贷款是农村居民次缺乏的金融知识。贷款成功后期待经济能力提高时再还贷的观念导致延迟还款行为在农村并不少见,大多数村民对不按时还款引起的后续负面影响未进行深入了解。目前伴随着农民工市民化趋势以及农村自建宅行为,农村居民对资金来源之一的贷款非常熟悉,但对选择何种还贷方式能使贷款成本最小化问题关心不足或由于相关金融知识缺乏而对此问题欠缺考虑。

  债券投资也是农村居民缺乏的一项金融知识。经中国人民银行消保局的抽样调查访问,对18岁及以上各层次年龄的村民提起债券,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国债”,这可能与农村所处的金融环境相比城市落后有关。企业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概念远未深入村民意识中,对于未来以节约的大量农村集体宅基地为基础资产发行“宅基地债券”盘活土地存量,村民的褒贬不一,参与的意愿并不高。

  (二)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行为素养较低

  在农村尚有20.12%的居民没有支出计划或有计划但因某些原因最终未严格执行支出计划。部分村民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对未来支出很少未雨绸缪,结果是遇到“天灾人祸”时自己无力应对,借助亲戚朋友的行为勉强度过甚至不能渡过难关。在有支出计划并决心执行的这部分村民,对自然灾害保险或除养老、医疗以外的商业保险计划很少涉足甚至没有该项计划,遇到突发事件与没有支出计划的居民采取相似的落后避险方式。这些行为反映出村民的金融支出计划素养较低。

  在农村有部分居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契约条款或债权债务凭证不仔细阅读核对,从众签字或按手印的行为较普遍。认真阅读契约条款或凭证但对部分文字有疑惑的村民,除询问当事人外,很少自己主动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查询相关问题,解决疑惑。这些现象反映出村民的金融阅读审核行为素养较低,是日后出现金融纠纷的潜在隐患之一。

  农村居民在申请贷款前未认真考虑自身偿付能力的比重为5.88%,这部分村民的想法多是随实际情况而定,贷款到期有充足的资金则还贷,缺乏充足的资金则选择拖欠,无视银行的催账电话,是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初次贷款给低信用村民进而导致大概率坏账的潜在来源之一。这部分居民欠缺详细的按时还贷计划,到期无力还款时不主动联系银行说明延期还贷事由,不注重对自身信用的维护,是低金融信用素养的真实表现。

  在使用ATM存取款服务时,33.1%的农村居民未用手或身体遮挡密码,这种行为是威胁自身金融安全的一大隐患。在采用维护自身金融安全的手段方面,向涉事金融机构投诉违规行为是63.84%的村民首要选择,36.16%的村民遭遇金融机构违规操作而使自身损失时选择忍气吞声,表明这部分村民的金融安全素养有待提升。投诉方式失效时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可果断诉诸法律,若追回收益小于成本,可尝试向政府相关金融部门反映。

  (三)部分农村居民的金融态度素养较低

  17.42%、23.22%的村民分别认为金融知识教育的普及、校园金融知识教育不重要,部分是由于出于金融与自身需要关系不大的考虑,部分由于家长不想为孩子在学校的课业学习添加负担。这种态度有一定合理性,但未察觉到金融教育对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及全面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良性作用。

  80.52%的农村居民认为应谨慎维护信用,不应过度扩张,表明大部分人持理性的信用态度。19.48%的村民敢于冒风险,尝试信用扩张,如果是在确信信用扩张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前提下,此类信用态度值得肯定。

  三、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建议

  2017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教育、收入、地域、年龄和职业等五个因素与消费者金融素养得分显著相关。其中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金融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收入与金融素养也显著正相关,说明家庭收入是金融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就职业而言,“全职工作”和“退休”与金融素养指数显著正相关,而务农与金融素养则显著负相关,说明务农群体的金融素养确实较低。针对这些影响金融素养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村消费者,可以从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宣传教育丰富其金融知识、深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提升金融素养。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1.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改革。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改革既是响应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号召,也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之一。新一轮农村改革主要是“三块地”改革,其中农用地改革为现代农业大规模、专业化经营扫清传统土地要素流转不畅的障碍;宅基地改革盘活闲置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为吸引城市人才、资本流入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有利于农村城市化改造,逐步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改革中,村民是受益方,通过农用地入股得到红利、宅基地与附着物(房屋)流转收取租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村民集体成为企业股东,并把红利直接分配给每一位村民,提高村民收入,进而通过积极参加金融实践提高金融素养,金融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动改革推进,形成良性循环。

  2.积极建设特色小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

  入股新设企业后,村民在不直接参与农用地的背景下可以选择在企业里充当员工就业或外出打工,拓宽增收渠道,间接提高金融素养。农村企业可自行选择一二三优势产业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生产,逐渐形成具有特色品牌的小镇。依托当地企业的特色小镇会吸引外来游客,带来产品订单的同时也会为当地村落带来旅游收入,带动村镇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使村民进入马斯洛需求的高级层次,为金融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在农村的建设

  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在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基础上,引导创新型乡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如金融租赁、商业保理、消费金融等金融服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民营银行、互联网保险公司、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等的设立发展可加快提高乡村的金融覆盖率。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乡村资本要素与金融人才要素供给,为村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创建多种金融知识宣传渠道普及和丰富金融知识

  1.分层次将金融知识纳入农村学校教育。提高全民金融素养的快捷途径当属金融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对低净值人群。金融知识的普及要从早从小抓起,建议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针对大、中、小学生不同青少年群体,实施差异化的金融知识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防范金融诈骗。在小学高年级的课本里加入基础金融知识,使理解力较低的小学生对金融宏微观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中学阶段(包括职业技校、中专)将简单金融知识教材发放给学生,作为一门课外读物,和体育课一样纳入同等地位的考试范围。在大学阶段,可将金融知识作为一门非金融和经济类专业学生必选的选修课,分为货币、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相关内容供学生学习。学校也可邀请一些金融机构进校园进行宣传,重点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校园贷”、“现金贷”,增强其对有害网络借贷业务的甄别和抵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观念。

  2.利用各种媒介进行金融宣传。

  一般电视、网络里的专业财经频道对农村居民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在财经频道里专门开辟出一个乡村金融栏目,结合农村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金融实践编制成通俗语言剧目,有利于村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可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深入管辖农村对村民进行金融宣传教育,结合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金融诈骗等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案例,现场宣讲,帮助农村金融消费者识别非法金融活动的基本特征、常见手法、社会危害及救济途径等,提升农村居民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Delavande,Preparationforretirement,financialliteracy,andcognitiverecources[J],MichiganRetirementResearchCenterWorkingPaper,2008,No.190.

  [2]Lusard,A.Theeconomicimportanceoffinancialliteracy:Theoryandevidence[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14,52(1):5-44.

  [3]Johnson,E.Fromfinancialliteracytofinancialcapacityamongyouth[J],JournalofSociology&SocialWelfare,2007,34(3):119-145.

  [4]张欢欢,熊学萍.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测评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河南两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7(03):131-144.

  [5]江西省金融学会课题组,张智富.农村中小学生金融素养教育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江西2302个样本调查[J].金融与经济,2018(10):4-8.

  [6]何学松,孔荣.政府推广、金融素养与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农民行为响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128-136.

  [7]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17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R].北京,2017.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110142

毕业论文8000字集合5篇

http://m.cnmmxh.com/shiyongfanwen/49203.html

推荐访问:毕业论文8000字完整版 会计毕业论文8000字
相关阅读毕业论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