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作文
洋县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阻隔,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黑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洋县黑米的种植已有3700多年,从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成为了封建社会时期向帝王进献的贡米。[db:cate]
产业发展 深度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洋县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阻隔,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黑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洋县黑米的种植已有3700多年,从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成为了封建社会时期向帝王进献的贡米。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产业发展 深度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供大家参考选择。

  产业发展 深度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近年来,洋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战略定位,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把黑米产业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来抓,形成了“米、果、药、菌、畜”五大产业带,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六个洋县”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洋县黑米产业发展概况 1.历史悠久,生态优良。洋县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阻隔,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为黑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洋县黑米的种植已有3700多年,从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成为了封建社会时期向帝王进献的贡米。自1981年在境内发现世界上唯一幸存的7只野生朱鹮以来,洋县坚持在保护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日益壮大。同时,有机农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来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盯脱贫攻坚、追赶超越等政治目标,强力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保卫战,攻坚污染防治硬骨头,县域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保障了洋县黑米独一无二的品质与口感,并获得国家地理保护产品认证、中国第五届稻米博览会金奖和有机食品认证,成功注册了“朱鹮”牌商标,实现了朱鹮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格局。

  2.初具规模,品牌明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洋县黑米产业发展迅速,以马畅、谢村、溢水、戚氏、洋州、纸坊、龙亭、磨子桥、黄安等9个平川镇办为黑米水稻先期重点栽植区,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300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3万亩。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有机黑米干红、黑米巧克力、黑米茶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黑米深加工项目,产业规模初现。朱鹮黑米酒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同线、同标、同质”的三同产品,并远销港澳台,出口日本、美国。同时,凭借国家认证和“朱鹮”商标这一优势,起草了《洋县黑米》《洋县黑米酒》等技术标准,为全国黑米行业展贡献了应有智慧。2018年实施“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品牌战略,打造的“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产值达到20亿元,洋县黑米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3.政策扶持,人才支撑。坚强的组织力量和积极的政策措施是推进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吸引更多的农户和经营体服务黑米产业,县政府出台了《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把发展黑米产业列为发展五大脱贫产业之首,在每年产业脱贫资金中切块30%,不低于3000万元,重点支持黑米产业发展。对从事黑米水稻种植、加工、出售的经营主体进行补助奖励。每年从县财政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黑米产业市场风险防控、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及宣传等方面工作。同时,县政府主动联系西农、陕理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培育黑米水稻新品种。邀请长江学者周海涛、国家“千人计划”孙智江等专家学者举办“有机特区·全域旅游”发展论坛,现场指导黑米产业发展。吸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洋县挂牌成立了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利用天汉英才峰会招纳高端人才,组建专家顾问工作站等等,为产业发展、品牌打造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洋县黑米产业发展瓶颈 1.农户种植意愿不强。黑米水稻产量较低,种植周期略长,平均亩产量400公斤左右,价格大约3.6-4元/公斤。普通水稻平均亩产量600公斤左右,价格大约2-2.2元/公斤。与此相比,除去生产成本,每亩产值多收240-280元左右,相对效益不够明显,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2.规范集约化程度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黑谷种植多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植面积约占县域水稻面积的17%,且农户种植、施肥、管理等水平不高,“洋黑三号”、“双亚黑一号”等新型黑稻品种难以发挥优势。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一些新型经营主体主动承包种植黑米水稻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在节约劳动成本、减少生产支出、科学管理等方面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现代化种植潜能还很巨大。

  3.产业延伸链条不长。目前,洋县黑米产业处于黑米水稻种植、粗加工、销售这一初级阶段上,产品主要用来满足部分群众的生活需要,并为相关企业提供基础产品,价格弹性不大, 利润空间较小,对全县经济社会贡献也相对较低。除黑米酒厂外,黑米精深加工和循环加工产业项目不多,深加工项目不多,缺少对黑米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产品增值不高。

  4.品牌效益提升速度较慢。洋县经过数年投入和品质锻造,黑米相关产品已经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与其它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同样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是,黑米水稻种植适应性较强,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生产,如贵州黑糯米、湖南黑米等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与此相比,在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上稍显滞后,要真正把洋县黑米品牌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还有很多竞争对手。

  三、洋县黑米产业发展建议 (一)坚持绿色有机之路,在提高黑米生产品质上下功夫 一是实施规模种植改变经营方式。利用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农户把更多的土地流转出来,实现种植由分散型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为黑米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深入推进“5115”产业脱贫工程,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生产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自种、土地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集中连片,整村、整条沟发展,建立3-5个规模化黑米种植基地,确保2020年县域种植面积达6万亩,并积极与周边县区合作推广,逐步在汉中地区形成辐射带动。

  二是实施科学种植完善标准体系。由于黑米水稻种植如果使用农药化肥,就会降低黑米品质,同时,洋县境内拥有朱鹮保护区,在朱鹮活动范围内,同样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开发矿产、兴办企业。因此,就要发挥保护朱鹮造就的优越生态优势,采用科学的措施防治病虫灾害。依托黑米研究所和农技中心,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每年选派大批技术骨干,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由农业部门负责,完善黑米认证体系,并定期开展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对环境不达标、生产不规范、质量不合格的经营主体,取消相关优惠政策和待遇,并鼓励引导其积极开展“三品一标”黑米认证。

  三是积极改良品种提高种植产量。在现有“洋黑三号”“双亚黑一号”等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有目的引入外来优良基因,深挖与西农、陕理工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势,开展科技攻关,着力在缩短生长周期,提高黑米单产品质、抗逆性上发力。抓住航天集团定点帮扶契机,通过航天育种形式,培育高产、质优、早熟、抗病的黑米新品种、新种质。同时,结合县域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状况,建立黑米水稻种植试验田,从事新品种试验和培育。

  (二)持续深化三产融合,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 一是整合现有产业资源。鼓励、引导部分龙头粮食加工企业通过对外合作、融资信贷等方式,引进新技术和生产线,按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的要求,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增加黑米产业综合效益。在现有黑米酒、黑米醋、黑米茶、黑米酱油等产品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一些营养高、口感好、方便实用的食品饮品,如黑米啤酒,黑米锅巴等,增加多样性,满足不同社会需求,从而促进洋县黑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大力招商精深加工项目。黑米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有药用价值。吸引外商来洋投资,主要是在现有黑米产品的基础上,把黑米与其他原料按照一定工艺调配成黑米复合产品,将黑米的食用功能与保健功能相结合,研制开发新产品。这样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又能符合健康饮食理念。比如。我县拥有蓝莓鲜果基地500亩,产量3吨左右,市场价150元/斤,与蓝莓加工,开发黑米蓝莓复合饮料,不仅能有独特的风味,还能为黑米产品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融入乡村振兴+旅游。在“观蔡伦造纸”“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购有机产品”的“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中,融入黑米主题元素,吸引各地游客来参观选购消费。同时,在乡村旅游产品中挖掘黑米农耕体验、讲述黑米故事、制作黑米特色餐饮等乡村题材。继续把黑米产业作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有机整合,带动农民持续创收,从而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的突破点和引爆点。

  (三)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在提高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发展导向性。深入推进“5115”产业脱贫工程,持续落实种植、收购奖励,风险防控等支持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在制定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将洋县黑米产业作为其中一个重点产业加以培育,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目标”的总体思路,走“公司 + 基地 + 科技 + 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规划建设陕南黑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30 万亩,力争把洋县建成全省优质有机黑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同时,依托农本咨询编制的《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系统化推进“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抓好组织实施,定期开展研判协调,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

  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市场需求量。用活用好“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和“朱鹮”商标,坚持“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发展战略,实施“四向融入战略”,以在如皋设立的陕西朱鹮有机农产品直营店为契机,继续向津沪浙等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辐射,并设立洋县黑米名优产品专营店、展销厅。积极举办黑米文化节、黑米推介活动,参加全国各类知名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一线城市商场、超市建立专柜、铺货上架。发挥全县电子商务平台优势,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形成稳定的客源和供货渠道。动员党政工作机构、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黑米产品。

  三是精心设计包装,提高产品竞争力。古语“买椟还珠”虽然是贬义词,但从营商角度来看,说明了产品包装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吸引力。消费者有时候往往并不了解产品本质,需要借助于包装形象、文字说明、生动展示才能感觉到,这就需要在产品包装上花大气力,目前,“洋县黑米”已经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需要聘请专业人士在产品包装上进行精心设计,抓住与消费者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沟通机会,把县域科技、文化、生态等地方特色展现出来,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造就一批产品忠实消费者,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利益最大化。

  产业发展 深度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以东,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黑谷种植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洋县黑米、洋县红米属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产品,先后开发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黑米酒、五彩米、黑米粥、黑米糊、黑米茶、黑米糖果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好,产品远销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被县政府确定为农户增效、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3万亩以上,总产1.2万吨,产值1800万元。以洋县黑米生产为主的优质米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制约因素不断出现,限制和影响了洋县黑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关键技术简结如下:

  1 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1.1 加工企业多、品牌杂、规模小,市场综合竞争力低。全县除黑米酒厂外,有从事黑米加工的企业6户,各自都有品牌和销售体系,相互竞争,缺乏大市场和产业化发展理念,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1.2 种植规模小、农户效益低下,产品供给能力有限。2018年在政府实行奖励种植措施的推动下,全县黑谷种植面积仅3万余亩,占水稻种植面积17%,且保护收购价为4元/千克,亩产值1600元以上,比优质米亩增收300元左右,相对效益不明显,且产量不稳定。市场需求大时,产品供给难以保证,往往出现客商要货时而供给不足现象。

  1.3 规模化经营面积小,全程机械化程度低。以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面积2018年仅有7500亩,落实订单生产1.5万亩,还有1.5万亩属村、组农户分散种植。机插机收和主推技术难以落实到位,节本增效难度加大。

  1.4 品种单一,种子质量不高。由于黑谷属常规稻,多年种植会出现种性退化。大田种植的“洋黑三号”、“双亚黑”品种田间出现高矮不一样,导致产量高低差别大和成熟期不一致,且缺乏优质高产适宜轻简化栽培作业品种。

  1.5 配套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各镇村和不同种植区域农户对黑谷种植技术掌握程度有差异,造成发展不平衡,产量差别较大。平川病害轻像汉江以南的农新村、程河村部分田块今年生长前期稻瘟病发生严重,高产田块亩产达500千克,而低产田块300~350千克。

  2 对策

  2.1 组建黑谷企业联合体,整合“朱鹮”品牌。由政府牵头,以秦洋酒业为龙头,将县内黑米加工企业组建为“黑谷产业联合体”。统一制订产业生产标准,并借助洋县东方宝石“朱鹮”统一品牌为“朱鹮”,增强影响力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2.2 采取“互联网+企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提质增效和线上,线下电商销售服务。

  2.3 加大扶持力度,扩规模、增效益。政府进一步完善种植、加工、销售奖励扶持资金投入,并继续落实保护价收购政策,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充分调动农户、企业、电商生产工作者积极性,保证黑谷产业稳步发展。

  2.4 农技部门重点抓好黑谷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确保农户用种质量。

  2.5 加快黑谷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力争机插机收面积达6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目标。

  2.6 进一步完善适宜平川、丘陵不同种植区域的栽培技术,减灾、保产、增产,切实保障农户增产、增效。

  3 关键技术

  3.1 选购名优品种:选择抗性强、米质优、商品性好的“洋黑三号”等品种。

  3.2 适地种植:选择海拔700米以下的平川及浅山丘陵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

  3.3 壮秧培育:(1)整地做畦:做畦前施足氮、磷、钾、锌配方底肥。畦宽1.5米,畦沟深25厘米,达到沟直畦平。机插秧田备好营养土。(2)提早浸种:4月上旬浸种,选用清水浸泡12小时后,再用药剂浸种2~3天,然后把稻种用清水反复洗,把残留药液冲洗干净。(3)催芽:一般采用30~35℃高温破胸,种子破胸露白以后,温度控制在25~28℃。要适当控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使根芽伸长平衡。机插秧4月下旬催芽育秧。(4)秧母田管理:秧田灌水三叶期前采用湿润灌溉,三叶期后灌浅水层。三叶一心时施追肥。移栽前2天,一定要结合叶面喷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3.4 配方施肥:在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下,中等肥力田块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千克基础上施碳铵40千克、磷肥30千克、硫酸钾8千克、硫酸锌1千克,插秧5~7天后结合除草追施尿素10千克。

  3.5 突出早插密植:黑谷做到“靠插不靠发”。6月5号前移栽结束,亩插1.3~1.5万穴,亩基本苗达12万苗左右;机插秧田亩插1.5~1.7万穴。

  3.6 田管:坚持浅水插秧,深水返青;浅湿分蘖;够苗晒田;浅湿灌浆;湿润壮粒的管理技术。

  3.7 抓好主要病虫害防控:根剧田间病、虫情抓好稻瘟病、纹枯病、水稻二、三化螟 ,稻纵卷叶螟 防治。

  产业发展 深度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高云山乡:发展生态黑米产业 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高云山乡因地制宜,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逐步实现“生态立乡、产业富乡”的目标。生态黑米就是该乡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不仅带动了农民就业创业,也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改良水稻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高云山乡立足生态优势,引进了营养价值高的珍稀水稻品种——生态黑米。

  在高云山乡圩岗村,记者见到了在农业领域的种粮能手蓝添财,他种植黑米已经有4个年头了。为实现生态黑米的规模化种植,蓝添财还创立了蓝氏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黑米基地。2017年,他种植的黑米收成还不错。

  高云山蓝氏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蓝添财说,今年种了120亩,总产量稻谷6万多斤,去掉皮的话有4万多斤的大米,现在我们的紫黑米销售定价是15元一斤,目前销量还算可以。

  蓝添财告诉记者,生态黑米的种植周期需要4-5个月,在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洒农药,这样生长出来的黑米天然纯净、口感优质。因此,黑米也有着深山“黑珍珠”的美誉。虽然产量较低,但市场售价是普通大米的数倍。

  为了解生态黑米的保存和销售情况,记者还专门来到生态黑米的仓储包装制作间。包装人员正在根据订单量对黑米进行称重、真空打包。销售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延长保鲜时间,仓储采用人工护养的方式,并且,不会一次性把所有的黑米进行脱壳,而是在出库前,小批次进行脱壳加工。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黑米的新鲜程度和水分。

  高云山蓝氏生态农业合作社销售负责人谢宏红说,我们的黑米在仓储 (包装)制作过程当中,严格把关每个环节,特别是粮食的干燥度这块,我们是比较严格的,确保原生态黑米的质量,让顾客能够吃得放心。

  由于种植黑米比较耗费人力和时间,合作社聘请了当地12户贫困户共30余人,在促进基地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产业发展 深度思考 县发展黑米产业的思考

http://m.cnmmxh.com/youxiuzuowen/29248.html

推荐访问:
相关阅读体裁作文 
热点推荐